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共舞

摘 要

  疫情阻击战的当下,医务人员、基层公务员和地方管理者都承担着较大的身心压力。同时,不少居家隔离的人也经历了无聊、无助、焦虑、恐慌、抑郁,甚至愤怒等消极心理状态。我们

疫情阻击战的当下,医务人员、基层公务员和地方管理者都承担着较大的身心压力。同时,不少居家隔离的人也经历了无聊、无助、焦虑、恐慌、抑郁,甚至愤怒等消极心理状态。我们该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、促进应对疫情的心理免疫力呢?就此问题,记者借助北京幸福基金会的邀请,采访到此次疫情负责全国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工作的专家团队,通过他们来寻找答案。

如果你有负面情绪

转移注意力,是个不错的“缓兵之计”

疫情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,让几乎每一个人心生无力感。加之疫情防控需要,改变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,或多或少会出现负面情绪。

对此,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专家团队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表示,转移注意力是我们无法走出不快乐时的“缓兵之计”。可以跑步、跳操,让大脑放空、停止思考,随后找到情绪的出口。或者索性先扔掉不开心,睡个昏天暗地。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的,一觉醒来可能就放下心中的纠结,同时也能缓解身体和心理的紧张,放松身心。

另外,人们对负面情绪总是持否定的态度,越是走不出消极情绪,越会对自己产生怀疑。此时,我们可以借这些消极和痛苦更深入地去认识、了解自己、发掘自己。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,接纳消极情绪本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,允许快乐和悲伤交替,这样就不会陷入消极情绪无法自拔。

如果,有些负面情绪过于沉重、无法独自去承担时,可以向家人和要好的朋友来诉说心中的不安和困惑。适当的交流对于我们摆脱焦虑有着重要作用,也能很好地听取身边人的建议,释放心中的不快。

如果你正居家隔离

各种不适很正常,做点事情很重要

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,一些人需要被隔离观察。14天的足不出户,很多人感到煎熬的同时,担心、焦虑,甚至是烦躁飙升,从而影响到自己乃至身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。对于此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团体咨询研究室主任张焰表示,处于被隔离状态的人,更容易引发焦虑、愤怒、自责、恐惧、抑郁等情绪。具体表现为:

面对疫情,不能预知它何时会缓解,也无法让它停止,更不知道我们会不会被传染,自然而然地就会担忧接下来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。这时候很容易陷入焦虑恐慌的情绪中,并忍不住不停地在网络上查看、搜索各种相关信息,试图获得一些掌控感和心理上的安慰。

有些人,会很容易产生类似“为什么有人这么愚蠢吃野味”“为什么别人犯错要我们一起承担后果”“为什么早期疫情没能得到重视”的想法,希望通过指责“应该承担责任的人”来释放愤怒情绪,并减轻自己的罪责感、失控感和无力感。

另有些人,会频频出现“如果我早一点退票”“如果我没来这里”“如果我听了劝告”等想法,从而产生自责、后悔的情绪。这同样是希望为失控的局势找到一个可以怪罪的对象,让事情至少变得有方向和可控制。

还有些人,因为在疫情和各种负面情绪的冲击下,对人生的意义突然产生怀疑,出现一些比较极端消极的想法,对人类社会或者人生的意义充满了怀疑和否定。甚至于,对当下活动受限的现状出现敌对情绪,从而伤害他人或者自伤。

以上几种想法和情绪可能会轮番出现,比如可能一会儿特别惊慌、无法安静,什么也做不了,也可能过一会儿又想嚎啕大哭,然后看到网上某个新闻后又非常生气。

其实,面对群体灾难性事件,我们几乎无一例外会害怕、焦虑、恐惧,甚至愤怒生气。与其消极等待,不如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,提醒自己要耐心,这次可能并非一两个星期能结束的事情,我们除了被隔离14天,还有可能被禁止出差出行很久。有句老话是:事情在变得好之前,会先变得更糟。目前的隔离制度只是限于出行、集体消费等,网络、通信、社交还是自由的。在长期战疫的前提下,过度激动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免疫力和心理健康,而心理层面任何“可控感”的增加,哪怕只是很小的行为,都可以帮助到我们恢复情绪的平稳,甚至产生积极情绪。

比如:高亢的音乐让我们热血澎湃,悠扬的音乐使我们心情舒畅,利用音乐的力量,可以让我们的睡眠变好,身体机能也会变好。隔离期间,适度运动和网络办公都是排解不良情绪的利器。另外,还可以趁这个时间,看些很久以来想看但没有看的书或电影,做点自己很想做但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。最好能学习一两项技术,比如烹饪,或者学做PPT、思维导图之类。

如果你正在一线战疫

承认自己是常人,做好自己能做的事

在阻击疫情的关键时期,作为一线工作者面对过度工作负荷,接触不同程度患者与疑似患者,甚至危及个人生命与健康的环境,这些都将造成很多生理心理反应。北京大学医院心理治疗与咨询中心主任方新提醒,不过度承担责任,才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。

首先,承认自己也有常人的恐惧。一线工作人员有专业知识、技能和奉献精神,一样会有恐惧的时刻。否认恐惧情绪的存在,它便会通过其他方式泄露出来,造成不良后果。比如:恐惧病人,导致治疗效果不好;心态慌张,容易出现违反操作规程;有预期性的担忧,则会给亲人也造成很大心理负担。正是这样,一线工作人员才更需要诚实和勇敢。承认自己的恐惧和软弱是一种需要勇气的行为,而只有真诚面对自己的情绪才是处理这种情绪的开始。

同时,不过度承担责任。正确认知自己工作的责任和能力的局限,不给自己不合理的苛求。做自己能做的而不是希望做的一切事。过度承担责任更容易产生自责、无力和愧疚的感觉,这样的不良情绪反应反而影响自身的工作状态。

情绪是一种能量,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,积压情绪的过程就像吹气球,如果没有合理的宣泄,“情绪气球”就会爆破。说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,并得到理解,不良情绪就会大大减缓,并增加内心力量。当然,宣泄情绪也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、地点、对象,比如家人、好友、同事,如果需要,可寻求专业心理支持。

方新表示,工作的同时照顾好自己也是崇高的职业责任的一部分,只有健康的一线工作人员,才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。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照顾自己,调节自我情绪。关注日常生活,正常吃饭、睡觉、休息,无论是否有胃口,要定时定量饮食,保证睡眠;即使工作任务重,也要注意休息,适当转移注意力,条件允许合理安排运动。

(本报综合)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